close
全村都是一家人全村都是一家人 在這個台東的小村落裡,七成都是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家庭,但這兒的孩子不缺乏愛,因為全村都是家人,全村的人都是他們學習的力量。【文∕李雪莉】一個平日的午後,台東縣金峰鄉新興國小上演了運動會的預演,紅石子的操場上,站著一雙雙赤腳準備起跑的孩子;下午兩點,學校理應只有師生,但司令台上卻坐滿圍觀的阿公阿嬤、爸爸媽媽,他們停下手邊的工作,騎著摩托車、開著計程車從工作處趕來,為孩子們加油喊隊呼。跑完的孩子大步依個人信貸偎到媽媽懷裡,這一刻,操場上的家庭在大武山、太平洋的包圍下,似乎更緊密相依。這是個不超過百位學生的小學校,但約有七成都是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家庭。在刻板印象裡,這些是破碎的家庭,但孩子的眼神卻透著溫暖。「愛不一定受限於家庭的結構,也不在賺多少錢,而是有沒有家人持續的關心,」喜歡擁抱孩子給他們鼓勵的校長鄭漢文說。其實,過去新興國小所在的新興村,有不少家庭失能的問題。中年人為了生計到西部打拚,把孩子交給老一輩,小孩從電視上看到漢人房地產價值,變得重物質、想往都市走;留在村裡的父母大白天在路旁喝起酒,沒工作機會,無所事事。我的校園即家但十二年前,鄭漢文來到這個排灣部落,就努力想恢復家庭的功能。許多社團在解決原住民家庭問題時,主要透過課輔或金錢支援,以補足家庭該發揮功能的方式。但鄭漢文認為,「取代父母是很危險的,」他深信失能父母其實可以被引導,學習當孩子更好的老師。不願過度彰顯原民家庭的缺點,反而挖掘優點、鼓勵大人做孩子的榜樣,鄭漢文就是靠這樣的方法,帶動整信用卡代償個新興村重現家庭、社群的力量。他多年前就推動「我的校園即家」的概念。把學校營造出部落的特色;他打掉學校圍牆,而地面和建築物上有狩獵、象徵祖靈守護的百步蛇等圖騰。他同時建立永續校園,把排灣族和大自然結合的文化擴展,從太陽能發電、風車、漂流木的利用等等,讓原住民孩子認同自己的文化。更重要的是,他進一步傳遞「我的家是校園」;幾年下來,所有的師長都朗朗上口一句話,「孩子是部落裡每個人的孩子。」讓家人成為孩子的典範排灣族十分重視家庭seo,族人尊稱祖父母為Vuvu,孫子也被稱為Vuvu,從時間觀來看,像是一種循環;甚至新生命會依據逝世長輩來命名。顯示對家庭傳承的重視。新興村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,五十五年次的古英妹,就形容排灣族文化到了他們那一輩,因人口外移、對漢文化的嚮往而流失,許多人不會說母語,也不那麼重傳統。但過去十年,許多五年級的原住民公務員回到村裡,加上教會和學校的力量,重新看重文化的根。原名為「撒布優」(指寂寞荒涼的地方)的新興村有近六百人,裡頭有八位頭目買屋;過往部落有著日據時代延續下來的部落生活公約,而近年,村裡每年都修訂公約,凝聚村落力量。像是每戶定期派人打掃認養的區域;或是舉辦青少年文化成長班,由部落的頭目和幹部教導狩獵和編織文化;這些耆老、長輩給下一代身體力行的生活教育。新興國小老師徐金郁觀察,偏鄉孩子最缺乏典範;當學校把部落的工藝、建築、音樂等傳統智慧帶進來後,很多學生開始自信說:「啊,我的Vuvu是校長的老師,連校長都會去跟他請教。」相較都會型塑的菁英典範,鄭漢文也努酒肉朋友力型塑普遍、多元能力的典範。他相信未來世界要的是會料理自己生活、心情、面對變化時有更多彈性的成熟個體。幫家長建立信心重拾部落力量外,新興村更努力恢復家庭功能。由於許多家庭失能的主因是經濟不穩固。於是,多年前,鄭漢文協助工作不穩定的家長學會一技之長。他邀請專家朋友教村裡的男性木工,也成立木工坊;女性則教編織和裁縫,建立布工坊,甚至出錢買中古縫紉機給婦女使用。颱風天時,身強體健的村民會順著溪水撿漂流木。原愛木工坊班長,四十七歲找房子的羅忠儀說,一個月一萬多元的收入不多,但以前在西岸做泥作、綁鋼筋,孩子跟著他哪裡有工作就往哪走;現在回到這穩定多了,也能傳承技藝。布工坊裡的媽媽收穫更大。新興國小護士、也是排灣族人的曾美慧在定期家訪中發現,以往媽媽聚集喝酒聊天,家裡擺的是酒瓶,孩子下了課無心學習;現在看到母親認真織起布來,孩子心裡穩定踏實,比較能靜心學習。除了幫助家長提升能力,鄭漢文也灌輸家長為孩子付出。最明顯的例子是鼓勵「為孩子繳學費」。由於低收入的原民裝潢家庭,學雜費與午餐多有減免,使得孩子覺得自己的一切是學校或社會給的,跟家庭沒有聯結。離家後再也沒眷戀。所以鄭漢文鼓勵父母為孩子籌學費。「讓孩子看到父母努力賺錢提供學習環境,對父母感謝的心才會轉化出來。」即使學校之後會把補助的錢匯給家長,但他們堅持用多一道手續換來父母愛的角色。原本看似裂口的家庭結構、不再堅實的部落文化,卻因為重新找到自信、認同,讓下一代沒有遁逃的灰色空間,沒理由抱怨父母不好。傍晚太平洋的海水由湛藍轉深黑,一酒店工作些還在金針山工作的父母來不及下山煮飯,鄰居的母親開始幫忙照料晚餐;另一戶人家,布工坊的媽媽葉淑霞正在趕工縫出村校聯合運動會需要的服裝,女兒晴子靜靜地在一旁寫著功課。很多人都看到同村共養的力量。在山裡經營旅舍的深山亞都老闆娘蔣麗雀,在這兒生活多年,她從漢人角度看這個村,說道,「這村子很團結,孩子只要有活動,一家族十幾個人會願意放下工作參與。」她也因而被感動,每年借給新興國小學生在佔地一千五百坪的旅店,做三天兩夜的校外教學與油房屋出租畫的教學場地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o05aoals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